第一组 时间:3月19日13:30-15:50 地点:第二报告厅
小组召集人:李劲荣 完 权
曹秀玲 | 汉语书面语人际交互现象探微 | 上海师范大学 |
崔玉珍 | 法庭问答互动的信息分析 | 中国政法大学 |
黄健秦 | 互动视角中的空间量及完句问题 |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|
黄立鹤 | 基于语料库的语力表达多界面互动关系研究 | 同济大学 |
李劲荣 | 准双向动词功能扩展的及物性解释 | 上海师范大学 |
田 婷 | 汉语会话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混用现象的分析 | 中国人民大学 |
完 权 | 零句是汉语中语法与社会互动的根本所在 |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 |
延俊荣 | 互动中的自我表达识解 | 山西大学 |
第二组 时间:3月19日13:30-15:50 地点:三号会议室
小组召集人:侍建国 陈振宇
陈振宇 | 人际互动与语气词系统的形成 ——基于成都话口语语料库的研究 | 复旦大学 |
陈 颖 | 试论语气词互动等级序列 | 四川师范大学 |
邓川林 | 句尾“了”与信息结构的互动研究 | 北京外国语大学 |
高增霞 | “吧”字易位句的语用分析 | 中国人民大学 |
李 韵 | 语气助词“哦”和“哈”的交际价值分析 | 四川大学 |
刘娅琼 | 现场讲解中用于交互的句尾“了” | 上海海事大学 |
饶宏泉 | 互动视角的“来着”表义及功能研究 | 安徽师范大学 |
侍建国 张媛媛 | 从传信角度看“了2”的话语接续功能 | 澳门大学 |
第三组 时间:3月19日13:30-15:50 地点:五号会议室
小组召集人:胡德明 刘培玉
董正存 | “赞叹”义格式“(真)有你/您的”和“真行/成” | 中国人民大学 |
顾鸣镝 | 汉语框架构式“有X无Y”的整合层级及其理据解析 |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|
胡德明 汪钰淇 | 口语互动交际中“谁说+X”构式考察 | 浙江师范大学 |
金海燕 李先银 | 从行为关联到情理模式:“都X了”的语用功能及语篇效应 | 北京语言大学 |
李宇凤 | 重庆话否定习语“不存在”和“说这些” | 四川大学 |
刘培玉 | 动结式的构造过程及其制约机制 | 长沙理工大学 |
王 倩 | 从发话人与听话人的双重角度看“没A没B”构式量性意义的认知整合 | 吉林大学 |
吴为善 陈再阳 | 汉语构式的原型解析及其构件变异的承继解读 |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|
第四组 时间:3月19日13:30-15:50 地点:外宾楼101室
小组召集人:王 健 唐正大
蔡 瑱 | 舟山话语用标记“咋话”的互动语言学视角 | 上海师范大学 |
金立鑫 | 从互动语言学角度看普通话混合语序类型 | 上海外国语大学/韩国高丽大学中语中文学科 |
陈玉东 | 互动视角下的汉语陈述疑问句韵律分析 | 中国传媒大学 |
唐正大 | 极性疑问句中对抗性语力的强化和弱化以及句法-语用像似性问题——以关中永寿方言为例 |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 |
王 健 顾 静 | 苏州(渭塘)方言“阿有得” |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|
吴怀成 | Salish语和汉语的指称化和陈述化程度差异比较 |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/中国社科院语言所 |
杨晓东 | 从北方方言的确认标记“哈”看句法-语用的互动 | 浙江工业大学 |
乐 明 陈滢竹 | 从互动视角看壮语疑问词lawz | 浙江大学 |
第五组 时间:3月19日16:10-18:30 地点:第二报告厅
小组召集人:龙海平 徐晶凝
刘春光 | 互动视角下现代汉语复句语序变异研究 | 上海师范大学 |
刘 锋 | 互动语言学对话语小品词研究的启示 | 西安外国语大学 |
刘慧清 | 现代汉语话题焦点同形结构及其理据分析 | 上海师范大学 |
于泳波 | “全部、所有、一切”:主观全量与客观全量 |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|
乐 耀 | 汉语会话交际中指称的调节 |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 |
曾静涵 袁毓林 | 近现代汉语副词“白”的反预期功能 | 北京大学 |
龙海平 | 现代汉语表提醒“你想”的形成 |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|
徐晶凝 | 立场标记“我看”的话语功能 | 北京大学 |
第六组 时间:3月19日16:10-18:30 地点:三号会议室
小组召集人:刘运同 王世凯
贾泽林 | 互动性话语环境与“还”字句的使用条件和功能 | 陕西师范大学 |
李先银 | 情理驱动与情感表达:以“也”的主观化为例 | 北京语言大学 |
刘运同 | 浅论“好”的互动功能 | 同济大学 |
马 韬 | 从语体角度对汉语主宾互易的定量比较分析 | 上海杉达大学 |
王世凯 | 句尾“不是”的付缀化、功能变化及其来源问题 | 渤海大学 |
张丽敏 | 自然口语中“咱”的移指用法及其交互主观性 | 四川大学 |
张 磊 姚双云 | 互动交际中“而且”话语功能的浮现 | 华中师范大学 |
张文贤 | 反问句在对话中的协调功能分析 | 北京大学 |
第七组 时间:3月19日16:10-18:30 地点:五号会议室
小组召集人:姚双云 朱 军
胡 琼 乐 明 | 基于语料库的财经评论语料库中S-V句研究 | 浙江大学 |
李新良 | 概念结构与构式互动的汉语半叙实动词研究 | 浙江工业大学 |
刘小辉 | 互动语言学视角下汉语口语对话中的副词移位现象 |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|
姚双云 喻 薇 | “一个+NP”类指句与话语立场的表达 | 华中师范大学 |
应学凤 陆丙甫 | 动宾复合词动宾倒序的规律及不倒序的原因 | 浙江外国语学院 南昌大学 |
朱 军 | “不怎么样”的话语分析 | 湘潭大学 |
朱 琳 | 语言、情感和元语用操作 | 上海师范大学 |
朱庆祥 | 互动视角下“把”字句宾语有定性研究 | 上海师范大学 |
第八组 时间:3月19日16:10-18:30 地点:外宾楼101室
小组召集人:林尔嵘 杨颖
方 迪 | The Negation Tendency of Assessment Construction and Motivation of Its Formation |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|
林尔嵘 | 从互动交际的角度看“易位句”的语法化轨迹 |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|
Andrea Scibetta | Conversation analysis in classroom: a corpus-based study on Chinese learners of L2 Italian | University for Foreigners of Siena,Italy |
ANNA MARJATTA VATANEN | Responding in overlap. Agency, epistemicity and social action in conversation | University of Helsinki |
Kerry Sluchinski | The Usage of Third-Person Pronoun ta in Chinese Social Media | University of Alberta |
Chen WANG | The Event Structure of le in Mandarin: Distinguishing Sentence-final from Word-final |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|
谢心阳 | The Typical Responses of Yes-no Questions and Wh-questions in Chinese Everyday Conversation |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|
杨 颖 | Responding with the nonreferential demonstrative: On the turn-initial na ‘that’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 |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Los Angeles |
Linda Lam Ho | Identity and English Classroom Conversation at a University in Macao | 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 |